
唐云泉,男,1994年出生,中共党员,2015年毕业于山东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同年7月考取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村大学生村官,曾任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许家湖镇袁家庄办事处党总支副书记,2021年8月至今,任沂水县高庄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是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及村官联盟成员,他在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优秀青年志愿者”“机关工作先进个人”“个人品德典型人物”等荣誉,2022年2月,被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评为“2021年度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用真心带动乡风治理 拿真情收获群众认可
2015年夏天,唐云泉第一次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踏上了许家湖镇这片热土,那个时候的他还只是一个懵懂青涩的年轻人,然而他并没有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会收获如此多的感动。
第一次走进村里,杂草、垃圾、石头,抽旱烟的大爷、绿化带里种菜的大娘,成了他对这个村子的第一印象。之后的一个月,他不断尝试着走进群众家里,一户、两户、三户,群众的怀疑、审视和防备,成了他走访过程中的“主旋律”。如何打开工作局面,赢得群众信任成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要想赢得群众认可,就必须贴近群众、让群众生活得到改善”。
那天夜里躺在床上的他辗转反侧,“苍蝇蚊子满天飞、厕所臭的进不去、大街小巷垃圾堆”的场景不断在脑子里循环播放,他下定决心要带领村干部把村居环境彻底整治一番。第二天,他向上级领导申请了政策支持,并立下“军令状”,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带领群众把厕所改好,把环境整治彻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想到开工第一天,施工队在脏乱差的厕所面前打起退堂鼓,围观的群众开始窃窃私语“小毛孩子,真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项工作恐怕又黄了”。群众的话语就像一记耳光狠狠的打在他的脸上,面对这一僵局,他拿起铁锹走进厕所。汗水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委屈无助充满了他的心头,他低着头默默的干着,好似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拿着铁锹清理厕所的身躯,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人自发组织起来帮着他一起干。从那天起,村民多了这样一个习惯,施工队到哪家,那家肯定会提前收拾干净厕所等待施工。就这样,100余户的改厕工程比原定工期提前了将近一个月,“小唐书记”也成了群众对他的新称呼。借着改厕的东风,“小唐书记”又申请上级扶持资金50余万元,多次到青岛烟台走访在外村民筹资20余万元,带领村干部硬化道路1万平米、修建文化广场300平米,继续改厕50户,安装路灯20盏。
那一年,村里修了水泥路;那一年,群众用上了冲水厕所;那一年,村里的夜晚变得格外热闹;那一年,“小唐书记”成了村民生活的“贴心人”。
用爱心夯实精准扶贫 拿奋斗谱写青春华章
2016年春天,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他又多了一个身份—乡镇扶贫联络员。扶贫工作刚刚开始,他的办公室就变得“热闹”起来,来咨询政策寻求帮助的贫困户们络绎不绝。面对群众的信任和期盼,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读懂政策,让更多的贫困户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他不只是研究政策理论,同时走出去学习别人的经验做法,4月参与沂水县扶贫志愿者服务活动;6月受邀到四川农科村参加“中国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7月到山东省新泰市参加“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暨创业峰会”;9月通过“全国大学生村官联盟”争取到山东省发改委、齐鲁周刊、省眼科医院开展的“关爱母亲,齐鲁光明行”活动,为村里8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做了免费检查和康复手术,节省费用40万元;10月到北京会议中心参加“中国扶贫日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
2017年春节,在隆隆的鞭炮声中他用“增收入、减支出”的路子为贫困户量身制定了第一份脱贫致富发展计划。这一年,他为贫困户争取公益性岗位40个;这一年,他让贫困户获得扶贫项目分红20万元;这一年,他为贫困户申请扶贫贷款资金80万元;这一年,他让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这一年,他成了贫困户致富的“带头人”。
用耐心推动殡葬改革 拿担当体现村官价值
2017年春天,沂水县实施了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场涵盖所有殡葬环节全部免费的改革,这是一场破天荒的关乎每个人‘身后事’的探索,这是一场让群众直接受益、吹来一阵移风易俗清风的大胆尝试。”
做村官两年来,他发现身边的逝者安葬费少则一万,多则几万甚至几十万。他打心底里支持这项改革,正当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力宣传的时候,村干部打来电话:“73岁的王兰勋老人下午6点去世,老伴和儿子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坚决不同意将逝者送进公墓”。当天晚上8点他身披夜色冒着小雨和村干部走进了逝者家中。昏黄的灯光下,唐云泉与王兰勋老人的老伴和儿子交流过程中悄悄地算了两笔账:过去修一座坟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一两万元,买一口棺材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两三万元,加上其他各种费用,安葬一名逝者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响应殡葬政策实现零花费,这是一笔经济账;公墓有专人看管,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墓穴墓碑可长久留存,方便后辈祭祀,这是一笔祭祀账。通过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凌晨1点逝者的儿子才同意平了“闲坟”,处理棺木,让逝者葬进“塔山”公墓,王兰勋成为入驻公墓第一人。
事后,王兰勋老伴握着唐云泉的手激动地说:“当时就是碍于面子,怕别说子女吝啬钱财不孝顺,才不让老伴葬入公墓。幸亏听了你的话,我们这种‘大门户’ 才能少花了钱、办成了事、挣足了面子,省钱、省时、省心还省力,这种改革是真真实实为老百姓考虑,我一定要帮着多多宣传,让这种好习惯延续下去”。
那天起,“殡葬改革”开始深入人心;那天起,“厚养简葬”风尚逐步形成;那天起,“殡葬改革”之举开始被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争相报道;那天起,唐云泉成了殡葬改革的“代言人”。
在担任高庄镇副镇长期间, 他分管党政办兼任陈家林管理区书记,同时作为疫情防控保障组组长,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交通、生活等保障。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40余万元新建500平米儿童图书馆,积极营造乡村阅读氛围;利用半年时间完成临临高速建设第七标段杏峪村35户拆迁户拆迁工作,同时启动拆迁安置区项目建设;完成陈家林村45千瓦扶贫光伏发电项目安装;协调杏峪官庄村争取上级资金50万元建设煎饼加工项目;启动上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项目,316户农户全部完成土地流转协议签订;争取爱心企业帮扶为杏峪村免费安装路灯46盏,方便了群众出行,得到了群众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作为新时代的为人民服务者,要用担当体现价值,用真情收获群众认可,用奋斗谱写青春华章,时刻不忘与群众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爱与爱的传承,做新时代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