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故事 | 郝万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18日 15:23浏览次数:


优秀校友——郝万爽

undefined








郝万爽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2010级校友

北京大学博士在读


郝万爽,山东烟台人,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2010级校友。在校期间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学习标兵等荣誉。2014年以417分的成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14至2017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2016至2017年(研究生三年级)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交流一年,获得了公司法的研究生学位(LLM),2017年通过美国纽约州律师执业资格考试(NY Bar)。2017年8月回国,备考博士,2018年4月被北京大学诉讼法专业(证据法方向)录取。


2016年摄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undefined

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风光


求学路漫漫

刚刚进入大学的我似乎忘记了自己刚刚得知高考成绩时的失落,而是对整个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好奇,整个大一就游走在社团和学生会中,看专业书的时间比较少。但我认为我在大一收获了很多,也正是第一年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让我明白了未来努力的大致方向。在辩论社我跟着学长学姐学到了辩论技巧,这对我们这个专业还是很有用的;在志愿者社团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成为了泉城志愿者;在读者俱乐部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们,也是他们告诉我未来三年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undefined

图片  

山政风光

到了大二我就慢慢退出社团和学生会,只保留了班级副班长的工作。大二一年一次性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分数都是刚刚过线。之后为了准备司法考试,大三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在济南待了3个月,当时觉得自己很苦,但回想起来那三个月真的是这一生最值得珍惜的时光,无论后来的考研还是考博都没有当时的感觉。我想是因为那三个月真的是心无旁骛地准备考试,而且是和小伙伴们并肩作战,互帮互助,就像回到了高三。大四就是面临就业还是考研的时候了,受到读者俱乐部师兄师姐们的鼓舞,我很坚定地选择了考研,但因为时间有限,司法考试结束后就只有三个月时间备考研究生了,所以选择了对当时的我来说相对容易些的西南政法大学。最终我也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获得了新生奖学金,即免除第一年的学费。

西南政法大学美丽的校园风光

如果说本科期间,我的三观正式形成,那研究生期间,我的眼界被进一步地打开。如果不是读研,我一定会把我自己的就业范围局限在公检法。可读了研,我才发现科研的乐趣,尤其当自己的文章得到发表的时候,所以在研一我就想好未来要读博士。在研一的暑假无意间学习了雅思,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利用假期提升下英语水平,而且想着以后就业说不定能用上。在经过两次考试后我考了6.5分。在研二下学期突然得知西政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有合作关系,学习一年可以得到法律硕士的学位。我的所有条件都满足,就试着申请了下,结果学校给了回复,并承诺给部分奖学金。之后的远程面试、护照、签证办理也都很顺利。

就这样,在2016年7月我就独自一人奔赴了美国。去之前我也完全没想过要留下或怎样,只是觉得出去一年英语提升些,学到点知识,感受下异国风情,认识些有趣的朋友就很好了。但最终我不仅认识了朋友,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在2017年通过了美国的律师执照考试(这真的是意外之喜,因为当时报名考试完全是为了陪室友一起,好在最后我俩都通过了)。出国的经历让我迅速地成长起来,因为在异国他乡,什么事情只能自己亲力亲为。刚刚到美国时语言也不是很流畅就要自己找中介租房子,自己联系买家具(美国公寓租到时是空荡荡的),搬家具(这要感谢同班的男同学们),自己做饭喂饱自己,自己上学泡图书馆等等,可以说人生中很多第一次都奉献给了异国求学的那段岁月。

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风光

美国法学院的培养模式有很多是同国内法学培养不同的,这里单独和大家分享下。首先,美国法学院老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it depends。在美国法学院读书你首先要明白的就是任何一个案例任何一个问题,并不是都有唯一的答案的,往往需要我们分情况讨论。其次,课前预习很重要。大家都知道美国是判例法国家,所以在美国法学院读书需要每天阅读大量的案例(平均每天90-120页的阅读量),你如果不提前预习,第二天是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讲什么的,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刚到美国难以快速适应的地方。但是不用担心,慢慢来。我也是慢慢地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如主要看事实(facts)、法律依据(rule)、裁判理由(reasoning)与法官裁判结论(conclusion)部分,其他可以略读等。其次,课后整理巩固必不可少。美国法学院大部分考试都是开卷考试(open),有的甚至是可以带回家(take home)的,那4个小时的时间如何在厚重的教科书与庞杂的判例中寻找能用到的信息呢?这就需要平时上课之后整理自己的outline,也就是简要地记录一个案例及这个案例所确立的规则,这样既可以巩固课上所学,也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时候快速找到答案。最后,不要害羞,要相信自己,要勇敢表达自己。中国学生初到美国学习,往往都比较害羞,很少主动在课堂上发言提问。但其实中国学生的思维是完全不比美国学生差的,甚至由于我们4年的本科基础,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所以要勇敢地表达。在美国的一年我收获到很多,收获最多的就是自信,国外的教育模式非常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势,而且确实会给你很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点国内高校还是有差距的,当然近几年国内也慢慢开始学习国外的好的地方了,也开始重视同学们的个性化发展了。如果条件和机会允许的同学们,我也是非常鼓励大家走出去看一下体验一下的。

undefined

 

北大校园风光

回国之后我又陷入了找工作还是读博的选择中,我是一心要读博士的,因为想在大学当老师,但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觉得我从国外回来了,而且也考出了律师执照,按理应该进入律所努力工作回报父母了。但庆幸地是我有一个全力支持我决定的父亲,他跟我说只要自己想好了就去做,不要留下遗憾,就算现在让我去工作了,多年后我还是会后悔的。他甚至安抚我的母亲,跟她说我在家备考的半年不要总跟我提出国花了多少钱,也不要提工作的事情,说我在家复习的压力一定很大,不要再给我施压了。我真的特别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不一定觉得我能成功,但是他们愿意让我尝试,他们完全尊重我的决定。其实准备考博是一个费心费力的事情,因为不像考研,只要报名考试准备就行。博士是可以报考多所学校的,而且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和考试内容都不同。而且我还不想留在母校西南政法大学,这主要不是学校实力问题(毕竟西政的刑事诉讼法是国家重点学科,法学专业更是和北京大学齐平的A类院校),而是地域问题,我毕业后还是想回北方发展,而我的硕士生导师也很支持我考北京的学校,认为资源会更多些,在这一点上我很感激他。其实在我要考博的时候,也有很多师兄师姐和我说国内博士很黑暗,要提前联系导师,不然肯本没希望。这些话对我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后来我想既然我也不认识人,那就自己好好准备,好好写计划,发文章,如果真的考试时发现是这么黑暗的,至少我自己不会感到遗憾了。我一共报了5所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四川大学(虽然川大在四川,但我是为了本专业特别牛的老师去的),准备了大概5个月,最后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进了面试,也都被录取了,不过北京大学先公示的,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放弃了中国政法大学。





学姐想对你说


第一,设定明确的目标。

这点也是我吃过亏的地方,在高中三年里,说实话我是没有真正的目标,没有一所我很喜欢并且立志一定要去的大学,这可能也导致我后期动力不足。而在本科阶段,我清楚自己一定要通过司法考试,我清楚自己要去西南政法大学,我就一直努力着,最后结果也还不错。当然有时目标也许设定的过低或者过高,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就像我在读研之前是想考公务员,在读了之后就改成了读博士搞科研。具体操作就是每天早上都会列出一天需要做的事情,从重要到不太重要,并一一完成,经实践这一方式还是不错的,可以有效地缓解自己的拖延症状。


第二,保持努力和勤奋。

这点是所有成功人士告诉我们的经验,也许他们的学历高低不同,也许他们的家境好坏不一,但他们一定有一个共性就是努力、勤奋。很多事情只要你努力了,用心了,结果就不会太差,也许这次机会和你擦肩而过,但请相信下次老天一定会眷顾你。相反不努力是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我从大二开始,只要没课没有活动就泡在图书馆、自习室里,课下经常堵着老师问问题。其实每位成功人士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当然别人看到的永远只有最后的结果,但你们应该记住前期的努力是更为关键的,因为前期的努力才会让你们把握住机遇。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出国交流,如果在我得知有这个机会的时候并没有通过雅思考试那我也就错过了,但恰巧是我前期的努力使得我符合所有的硬性条件,这才给自己赚到了这次机遇。所有的成绩背后确实有幸运的成分存在,但那些看似幸运的人一定是努力的人。


第三,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找到学习方式。

大学和高中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事情需要靠自觉。大部分老师上完课就回家了,有时很难找到他们。所以就没法像初中或高中那般有问题随时找老师。而且大学的课堂老师讲解的知识也不会像高中那般纯知识,而是会掺杂一些实践或者其他内容,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甄别,并且在课下自己勤泡图书馆查阅更多的资料。其实学法律并不要求大家死记硬背,法律更多的是一门需要逻辑的学科,这也是为什么理科生也有很多学习法律并且学得很不错的原因。我记忆东西的方法就是理解每部法律背后的立法意图,这样记忆起具体条文来也容易许多,然后重复记忆。


第四,相信自己,坚定信念,不被外界所干扰。

我的微信签名就是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it go,即尽力做好一切,至于结果不用在意。通过我的求学经历,我觉得有时实力是很重要,但有时也确实有运气的成分。那如何保持好运气呢?除了前面说的前期付出和努力,还有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微笑,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除此之外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所干扰。我本科时在读者俱乐部认识的一位男生,我们称之为“清华哥”,当时他为了考研放弃司法考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报考清华大学的经济法专业——一个一年在全国只招收一位研究生的专业。他的自信真的让我汗颜,他说是因为去了一次清华园,就觉得其他地方都无法吸引他。而他第一年进了面试最终被刷,身边人都劝他先工作吧,说北京有地域和学校歧视,但他不信邪,又考了一年还是同一专业,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他考上了。当时的我很羡慕他,而在我看来他能成为“清华哥”,除了自信,他还有坚持做自己并不被周围的事物所动摇的坚定信念。在得知我考上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很多我的研究生同学都单独问我怎么准备的,说他们其实也想考博士,奈何种种因素没有去,我想他们是觉得我这种水平的都能成功,突然有了些自信吧。其实我很开心自己的经历能激励他们,但我认为他们不会真的去考,就算考了也不一定能成,因为他们是自我放弃的,他们太过于在意外界的种种因素,是无法真正坚定信念的。


第五,结交正能量的朋友。

通过我自己的经历,大学时我能通过司法考试,能考上研究生很大程度上我要感谢我的室友们,她们都是非常正能量的朋友。6个人其中4人一起通过司法考试,5人准备考研,最后第一年包括我在内两人考上(另一个是我们舍长,她今年6月获得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聊城大学),第二年另外两个也考上了,这种学习氛围确实影响到我。再就是我认识的学长学姐们,也都很正能量,有的考上中国政法,有的考上人民大学,有的华东政法,有的西南政法,还有的被各地的法院检察院录取等等,跟他们的接触让我认识到自己也有无限的可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新闻经常报道一个宿舍6人或者8人一起考上研究生,你经常和保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成为拥有正能量的人。所以记得在大学一定要远离那些带给你负能量的人,和室友、同学搞好关系,保持愉快的心情,多接触那些带有正能量的人。


第六,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虽然放在了最后,但我认为这点很重要。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父母,感谢自己的老师,感谢自己的朋友等等。是父母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虽然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不能帮助自己太多,但我认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把握,在父母干涉我们人生的时候你觉得很烦,在他们没法让你拼爹拼妈的时候你又觉得他们很无能,这样的做法真的很不理智。像我的父母都是非常普通的工人,虽然我的父母会因为自己没本事让我在美国继续读博士(JD)而愧疚,会在我决定回国考博的时候觉得没法帮我联系导师而觉得对不起我,会觉得他们没法让我的人生更容易些。但在我整个求学生涯中,我认为给予我最大帮助的也是他们,因为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在周围人都反对我读研读博的时候只有他们是真心地支持我相信我的。而且他们也一直教导我成为一个善良的、懂得感恩的人,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除了父母,当然我还要感谢一路上遇到的那些鼓励过我帮助过我的师长和朋友们,他们一句不经意的认可,他们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都让我坚持到现在。未来的路上你们也一定会遇到很多反对你们的不好的声音,但是我们只要记住那些帮助鼓励我们的人,屏蔽掉那些不是很好的言论,心怀感恩,坚持自我就行。

最后,把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会致命,真正重要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不同,但是在我看来终点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半路放弃反而浪费掉自己的先天优势,有的人在起跑线上落后他人,但却能通过后天不断的拼搏而走得更远。所以,各位学弟学妹们,不要急,慢慢来,享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高考或考研也不过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无论结果如何,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因为你的人生还很长。

当然大家也不要局限在这些所谓的经验里,因为每个人的习惯都不同,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每个家庭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即可。而且有时经受点挫折也是好的,只有自己撞了南墙才知道疼,所以也不要害怕失败,不要照搬别人的人生,那样你反而会变得畏手畏脚,没法大展拳脚,从而错过自己的美好。